新华网:德国足球后现代转型的美丽与哀愁

2014年07月01日01:46  新华网 收藏本文

  新华社记者贺灿铃

  多年之后,谈起世界杯,尤尔根·克林斯曼也许不会记得2014年这场德美大战,但2006年那个夏天的童话,他一定历历在目。

  现任的美国队主教练,曾在2004年到2006年间短暂执教德国队。在他执掌帅印前后,德国足球发生的变化,颠覆了20世纪德意志足球的传统。

  如果为传统的德国足球找几个关键词,无非是强硬、团队、纪律和牺牲。从贝肯鲍尔到马特乌斯,甚至克林斯曼自己,在球员时代都被塑造成服从集体的战士,如同拧在坦克上的螺丝钉和西门子流水线上的配件,按部就班地流转。战术体系之外的个性表演是不被鼓励的。正是得益于整体足球,德意志战车在20世纪收获无数荣誉,并在一定程度上承载起民族和国家符号的象征意义。

  事实上,正是90年代,成为德国足球辉煌战绩的“历史的终结”。在个体意识和自由思潮萌发的20世纪的最后十年,强调集体和服从,忽略个性创造力的德国足球变得不那么“与时俱进”。世纪之交的德国足球,先后在世界杯和欧锦赛上完败于保加利亚、克罗地亚、葡萄牙等技术流球队。技术落后、人员老化的战车,不仅需要更换零件,更需要釜底抽薪的更新换代。

  从加州回来的克林斯曼,带给德国足球的不仅是加州的阳光。

  在执掌日耳曼战车初期,克林斯曼美国式的训练方法曾让队员叫苦不迭,长期住在加州很少回国也让他备受指责,一系列糟糕的热身赛成绩更令球迷媒体不满。直到德国世界杯前夕,他的团队才解决门将位置之争,抛弃2002年世界杯功勋奥利弗·卡恩——一个最具有传统战士特性的德国球员。

  2006年世界杯,拉姆、波多尔斯基、施魏因施泰格等一大批德国青年才俊大放异彩,过人、突破、各种杂耍和灵动的穿插,展示了老派德国球员难得的自信和创意。场边的克林斯曼,也像美式足球大联盟的教练,身体力行,手舞足蹈,不断示意球员压上进攻,进攻,再进攻。印象中沉闷呆板的德国足球变得漂亮灵巧,连同“小猪”们个性的发型,让世人眼前一亮。

  德国足球,事实上随着整个德国和欧洲一起步入后现代社会。鲁尔区的矿井早已废弃,工业化的“摩登时代”也一去不复返,机械呆板的“旧德国”面孔,已经变成巴伐利亚欢乐的啤酒节,法兰克福繁忙的股票市场,港口城市汉堡迷离的夜色,以及电视里那个举止荒诞怪异的屌丝女士——自嘲和自黑,恰是后现代性的一种幽默表达。

  后现代转型,本就是一个消解权威和盲从、将“我”从集体中解构并刷存在感的过程,自我、创意、差异和多元,高于步调一致的服从和同一。新生代的德国球员,越来越注重自己的发型、耳钉、配饰,和身边名模女友的事业线。足球仅仅是一项谋生的工作,球员们把更多精力放在了工作之外的商业活动和个人品牌,而一有空闲更愿意与经纪人而非教练交流。当然,在德国传统意义上拿着鞭子大声呵斥球员的教练,也变成无论身形还是衣着品味,都符合后现代审美的男模。

  2009年,一起自杀案震惊了德国足坛,“国门”恩克无法接受失去爱女之痛卧轨自杀。在恩克自杀两年前,另一名才华横溢的国脚代斯勒,也因抑郁症在27岁的黄金年龄选择退役。恩克和代斯勒也许仅是个案,但发生在曾被认为心理素质过硬的德国球员身上却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敏感、脆弱、抑郁和自杀率,这些后现代社会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也日渐频繁地侵扰高压的职业联赛球员。

  现在的德国足球,从球员到教练,从球风阵型到形象包装,都与20年前大相径庭。怀旧者会感叹顽强和铁血作风不再,年轻一代则为漂亮足球欢欣鼓舞。转型成功与否,一千个人眼里有一千零一个答案,由变革所引发的争议,从来都比墨守成规要多。不过,当你停下脚步不再前行,注定将与整个世界擦肩而过。(完)

新浪体育世界杯客户端

下载世界杯手机客户端,随时随地了解更多新闻

IOS版本 Android版本

猜你喜欢
分享到:
收藏  |  保存  |  打印  |  关闭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

0
收藏成功 查看我的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