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基仁:美国足球的宿命

2014年07月02日16:20  新华网 收藏本文

  新华社北京7月2日体育专电 题:美国足球的宿命

  新华社记者许基仁

  世界杯上总有一支球队似乎永远在小组赛和八强之间摇摆,那就是美国队。十六强,似乎是美国队的标准定位和宿命,这次巴西世界杯也不例外,他们2日在八分之一决赛中尽管筑起了人肉长城,但仍以1:2输给了复苏的欧洲红魔比利时队,无缘八强。典型的世界杯二流球队,世界上没有哪支球队像美国队那样发挥稳定,既不是“特能输”,也不是“特能赢”。

  在全球有影响力的体育项目中,无论是奥运项目还是职业体育项目,美国均独领风骚,大概惟有足球处于“二流”。何以如此?这跟美国体育的独特价值取向有关。

  二十多年前,美国《体育画刊》曾刊登过一位专栏作家的奇文。其大意是:因为不够强壮,所以不能打橄榄球,只能踢足球;因为不够聪慧,所以不能打棒球,只能踢足球;因为不够灵巧,所以不能打篮球,只能踢足球……即便看小草生长,也要比看足球赛有趣。

  记者读到此文时,既愤慨于作者对足球的蔑视,也感慨于作者的特立独行。当地球人都在问“为什么不喜欢足球”时,也许只有美国人才会问“为什么要喜欢足球”?

  美国人不喜足球这个“新欢”,是因为有橄榄球、冰球、棒球、篮球这些“旧爱”在前。

  很多年前曾有一种说法,把美国称为“足球沙漠”,那是源于对美国足球的无知。其实,美国的足球基础并不差,校园足球、社区足球遍地开花,踢足球的青少年稳定在两三百万人。1994年记者采访美国世界杯时,每到一处便可见到足球场。当时美国总统克林顿的女儿、副总统戈尔的儿子都是校园足球的爱好者。

  如果有这般足球设施和人口,配上美国雄厚的经济基础和职业体育的管理经验,不至于“稳居”世界杯“二流”之列。但要命的正如那位专栏作家所言,美国人固执甚至偏执地认为足球是一项适合青少年开展的健身项目、娱乐项目,但却不是很好的职业体育项目。因此,很多有足球天赋的美国青少年在达到进入职业体育的年龄时,首选是影响力更大、更能挣钱的橄榄球、冰球、棒球和篮球,剩下的才会选择足球。美国不是缺少足球人才,而是人才不愿进入足球领域,这是他们的致命伤。

  20年前采访美国世界杯时,记者曾惊诧那次上座率何以能创历史新高。后来才发现,满满的球迷多是韩国裔美国人来看韩国队,德国裔美国人来看德国队,充盈的是一种寻根情结。美国人看球还有一大奇观,常常是举家前往,在看台上铺上报纸,连吃带喝。这哪里是看球,分明是聚会!那届世界杯,记者还学到了一个英文单词“Vendor”(小贩)。小贩们在开赛前和中场休息时身上挎个架子,沿看台兜售可乐和爆米花,这也许是美国世界杯才能看到的风景。

  因此,在美国人看来,足球无关荣誉和实力,更达不到香克利“足球高于生死”的海拔,而只是一种不错的娱乐活动。不看足球,还可以看小草生长。我们若是喋喋不休地痛惜和反思美国足球与强国地位不相称,实在是想多了。

  在全球癫狂甚至疯魔足球的时代,有美国人不冷不热地玩着足球,这也是体育的一种多样性,挺好!(完)

新浪体育世界杯客户端

下载世界杯手机客户端,随时随地了解更多新闻

IOS版本 Android版本

猜你喜欢
分享到:
收藏  |  保存  |  打印  |  关闭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

0
收藏成功 查看我的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