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林斯曼改造美国足球 美德之战让他和勒夫成经典

2014年06月29日09:34  辽一网-华商晨报 微博 收藏本文

  ●德国《图片报》知名评论员

  在巴西东北部城市累西腓进行的这场对决,让想起了德国队世界杯历史上的两个难忘瞬间。

  瓢泼大雨的突然降临,险些让德国与美国的这场对决延期。而这样的场景,让我想到了1974年,德国在法兰克福对阵波兰的那场著名“水战”(1974年德国世界杯,前西德对波兰的比赛曾因为大雨暂停比赛,等雨停之后重新开始比赛)。当时凭借盖德·穆勒一粒宝贵进球,德国队一路杀进决赛。

  另一个瞬间,则由54岁的勒夫和49岁的克林斯曼之间的握手触发,它让我回想起了2006年的那段“夏天的童话”,那是德国足球焕然一新的转折点,两位少帅意气风发,将一支由年轻人组成的德国队带入了半决赛。

  两人身上有太多的共同点,尽管都没能在之前的两届世界杯将球队带入最终的决赛舞台,但这对来自同一个德国乡村,并同样在斯图加特取得成功,而后又在科隆体育学院成为同学的好朋友,用同样的足球哲学改变了德国和美国。

  前美国队长拉拉斯很喜欢克林斯曼:他够男人,而且让美国足球拥有了世界竞争力。

  话音刚落,克林斯曼就用16强的成绩证明了自己的能力,他使用的方式与勒夫如出一辙:用进攻代替拼抢。2006年之前,德国队已经是世界强队,但在球场上,我们总是热衷于用身体去拼斗,而不是专注于踢球。直到勒夫和克林斯曼的合作,扭转了这一颟顸的传统形象。 

  德国队在勒夫的带领下将葡萄牙打得落花流水,用进攻压制了对方当家球星C罗的发挥,并由托马斯·穆勒屡次完成从后插上的完美一击;对阵加纳,他们的战术依然有效,只不过后卫之间站位过于疏散,让对方有机可乘;对阵美国,穆勒再次展现了这一战术的成功。

  至于他的老朋友克林斯曼,自2009年从拜仁慕尼黑惨淡下课后,他选择从美国再度出发。1998年,克林斯曼举家迁至美国,在那里他看到了这个国家对体育的高度热情,然而足球则是小众运动。尽管这么说有些苛刻,但事实是,那里的本土足球运动员,多数是从橄榄球、篮球、棒球和冰球队中疏散而来。于是他将自己从科隆体育学院学到的知识,在这片足球新大陆上,付诸实施。

  首要任务,就是让美国人爱上这些运动。他发现,足球之所以在美国无法得到大部分观众的喜爱,主要因为比赛节奏缓慢,得分寥寥,而且还是少数容许出现平局的体育项目,这与美国人激情开放的性格相去甚远。所以他改造的第一步就是让球队向前压进,强调进攻。这样的改造像极了2006年的那支德国队,他让队员将踢球变成了一种享受,而球员则用进球回报了他的战术,进球又让球迷找到了足球的乐趣,足球成了美国年轻人的时尚运动。

  我不敢说德国对阵美国的比赛如果意义重大,但在德国,两位德国教练的对决还是引起了球迷们的热烈反响。

  我的朋友们早在这场比赛前的3天就为我们预定了汉堡附近一所船上酒吧的位置,我们都知道这场比赛绝不会针尖对麦芒,但这场对决本身就是德国足球的胜利。

  克林斯曼整场比赛都显得很亢奋,他希望球队能够进一步前压,摆脱德国队高位防守的束缚;而就在几步之外,他的前助手勒夫则静静地穿着冲锋衣在教练席中躲雨,他一如既往地冷静,因为他相信自己的球员。果不其然,淡定的勒夫最终战胜了亢奋的克林斯曼。

  尽管为美国作战,但克林斯曼依然对德国队充满感情,他希望德国队能够在巴西获得第四座世界杯,因为勒夫热爱胜利,而他的努力也配得上胜利。是的,我们也希望梦想成真,但我们更希望这两位亦敌亦友的主帅,能够为世界足球带来更多欢乐,有时快乐比冠军更伟大。据凤凰体育

 

新浪体育世界杯客户端

下载世界杯手机客户端,随时随地了解更多新闻

IOS版本 Android版本

猜你喜欢
分享到:
收藏  |  保存  |  打印  |  关闭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

0
收藏成功 查看我的收藏